一株橘激活一座城

作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2018-12-21 | 游览:939

内容摘要:4月的忠县,橘花飘香,橘果满城。记者来到这座集产、加、销、研、学、旅于一体的“中国柑橘城”,深切体会到了柑橘给这座古城带来的新变化……

4月的忠县,橘花飘香,橘果满城。记者来到这座集产、加、销、研、学、旅于一体的“中国柑橘城”,深切体会到了柑橘给这座古城带来的新变化。

一株橘富裕了一方人

20万果农户均纯收入3440元

“这几年柑橘卖得非常好,再也没有人怀疑种橘能不能赚到钱了。”忠县新立镇文笔村村民黄万烈告诉记者,自己种柑橘已经有七八年了,虽然去年柑橘大面积减产,但家里50亩果园平均亩产还是达到了1.5吨,纯收入差不多10万元。

因种柑橘致富的黄万烈,在当地可算是响当当的人物。

“刚开始种柑橘时遭到不少人的质疑,有人还时常调侃我,但我感觉种柑橘这条路没有错,毕竟县里一直号召农户发展柑橘,还组织培训什么的。”黄万烈说,直到2005年自己家的果树开始结果,乡邻们一看种柑橘有搞头,才改变了想法,也种起了柑橘树。

如今,栽柑橘树已经成了忠县不少人的习惯,包括绿化长江,很多农户都自愿选择柑橘树,“既绿化了长江,还能促进万元增收,多好啊!”友谊村村长周成发说。

忠县果业局一负责人介绍,去年,该县基地果园鲜销与加工总产值近3.1亿元,除去生产成本约500元/亩,纯收入2.2亿元,涉及果农6.3万户、近20万人,户均纯收入3440元。

一株橘提升了知名度

“半城山水满城橘”成城市品牌

每年4月,忠县不少品种的柑橘都呈现出“花果同树、三代同堂”的奇观。每到这个时节,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云集忠县,游橘海、摘橘子、闻橘香。多年来,已经形成了忠县独特的乡村旅游风景线。


利用这一资源,2008年忠县举办了第一届柑橘节,接待游客5万人。2009年,忠县又提出“半城山水满城橘”的品牌战略,融入民俗、历史等元素,提升柑橘节档次,再一次成功举办了柑橘文化节,接待游客10万人。

今年4月23日,规模更加宏大的2011重庆·忠县中国柑橘文化(旅游)节开幕式在忠县忠州镇滨江路长江畔举行。开幕式上,一场以红歌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倾情上演,一首首经典歌曲响彻长江两岸。克里木、于淑珍、汤灿、李丹阳等老、中、青歌唱家与万名观众一起,重温经典、共唱红歌。

今年的柑橘文化节,忠县组织策划了柑橘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、万人自驾游橘城、忠州名人书画展等一系列活动。来自美国、日本、西班牙等国家以及北京、浙江、湖北等省市的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、企业高管,与四面八方前来游玩的民众一起,共同吃柑橘,喝橙汁,论“忠”文化,看文艺晚会,齐心勾勒忠县的未来蓝图。

今年的柑橘文化节不仅让忠县之“名”播得更远,还为忠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

据统计,节会期间,忠县共签约招商项目72个,协议引资金额达139亿元。其中:农业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9个,协议引资金额达95.92亿元。

一株橘创造了新模式

形成了“六位一体”完善产业链

在忠垫高速公路忠县出口的转盘处,矗立着一座银灰色的大型雕塑。这座雕塑表现的正是“半城山水满城橘”的忠县意境。

“忠县意境”的背后,其实是柑橘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的自信。近年来,忠县创造了“以科技壮规模,以规模铸品牌,以品牌谋市场”的产业发展新模式。

其实,忠县开始打造柑橘产业时,不少地方已经发展了许多年,就连周边县、市种植柑橘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比忠县高许多。

如何后发制人?忠县首先打出了“科技牌”。

记者在有着“三峡橘海”美誉的涂井乡友谊村施格兰柑橘基地看到,每棵果树下都有根褐色的管子埋入到柑橘树的根部,据工作人员介绍,这是引进的以色列滴灌设备,由电脑控制实现滴灌,上千亩果园的浇灌任务只需要2台电脑就能完成。

高科技滴灌,只是忠县践行“科技促发展”的一个缩微焦点。几年的功夫,该县在国内率先建成了柑橘信息化果园、现代柑橘信息化精准管理系统;完成了柑橘“品种、育苗、建园、管护、橙汁加工”五大技术国际采标确认,橙汁通过国际GAP认证;设立了全国果树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“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;2010年12月,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忠县柑橘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。

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,为柑橘产业规模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。

截至目前,该县已建成23万亩高标准果园基地,年育苗300万株的亚洲大的柑橘脱毒容器育苗基地,年加工能力23万吨的浓缩汁、鲜冷橙汁、非浓缩还原橙汁和鲜果处理生产线。同时,柑橘产业吸纳25万人就业,年综合产值近10亿元。

现如今,忠县柑橘地理标志保护已获国家质检总局认证,“忠橙”牌鲜果、派森百鲜冷橙汁被认定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产品,并出口欧洲、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通过15年的艰辛发展,忠县柑橘产业已形成了产、加、销、研、学、旅“六位一体”产业链。


    网友评论
    0 / 200
    最新评论